與蘇格拉底的對話
虛擬教室
工程、物理與數學的三角關係
齊齊來辦報
第三期 出版日:二零零四年十月
大學之道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劉遵義教授專訪

本期《程繫中大》很榮幸地邀請了剛在本年7月1日出任中大校長的劉遵義教授接受訪問,在以下一段訪談中,校長將和我們娓娓道來,詳談「大學之道」。

1.請問校長對「大學之道」有何看法?你對大學教育所持的理念是否建基於個人在大學年代所得到的體驗?可否談談你在大學生活中難忘的事情?

我曾在開學禮上說過,大學教育特別強調培育年輕人獨立思考和解難的能力。在大學裡,教師的作用是指引、啟發、激勵,甚至故意挑剔,目的是要學生發展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探尋、推敲、實驗,從而了解問題所在,自行找出答案和作出結論。盡信書不如無書,重要的每每不是答案,而是整個求知的過程和方法。學生的得著也並非只是一紙文憑,而是學會如何學習,取得終身自學的能力和動機,否則難以適應這個變化越來越急速的世界。

大學教育當然也不只是「智」性上的訓練。譬如中大就十分著重全人教育,通過通識教育和書院的非形式教育,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協助建立行為規範和價值觀,更希望他們有廣泛的興趣,良好的品味,對世界事物的關心,對人類社會有責任感,能與他人和平相處,和衷合作。這些都是賴以安身立命,生活得更精采的要素,更可以化解全球化令人迷惘、壓迫的感覺。

這是我大半生在大學度過所印證出來的經驗之談。我唸大學時,尚未有「全球化」,「知識型社會」等的現象,科技尤其是資訊科技的威力和影響也遠不如今天巨大。一般人畢業後也許只投身一種職業,或服務於一個機構,更少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事。時代不同了,現在的社會越來越複雜,年輕人面對的挑戰也起了很大變化,更加彰顯了良好的大學教育的重要性。

我唸大學,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只記得初抵美國,那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感覺最為震撼,眼界豁然開朗;與來自各地的精英一同學習,一方面有不想落後於人的上進動力,另方面更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令自己更謙卑,這都是有利於做學問的。在一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校園唸大學,令人成熟得更快,更容易學會獨立,我自問得益不少。所以現在更希望每一個中大學生都可以有機會到外地大學學習至少一個學期。

2.你認為未來數年中文大學在香港大專教育中將會飾演甚麼角色?你對中文大學與內地大專院校的合作關係有何看法?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今年初發出文件,指出本地大學應建立角色主導與緊密合作並重的體系,務求在財政緊絀之下,仍能按各自的獨特角色盡展所長,持續提供多元化及更具效益的優質教育,這有助於提升香港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使香港成為區內教育樞紐。而中大的角色,已獲教資會肯定為「研究型綜合大學」;我們對此表示歡迎,會繼續在各個學科領域全面而綜合地進行教學與研究,提供公共服務,為社會作出貢獻。

至於與內地院校的合作,中大確實是本港高等院校的先驅。最早期的交流可追溯至一九七三年,當時中國尚未開放改革,香港亦只有兩所大學。基於我們的中英雙語和雙文化背景,加上我們獨有的,融會中西文化的使命,不少教師三十年前已開始為內地機構和院校培訓人才,協助國家的發展;一九七九年之後,這些交流活動更趨頻密,為神州大地的開放改革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尤以工商管理學、社會學及社會工作學這幾個領域最為突出,後來更擴展至人文、理工及醫科。

九七回歸後,中大再帶領成立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一九九八年更成為率先錄取內地精英學生的本地大學。

現在校方每年接待約一千名從內地來的訪問學人,也有數百名中大教師到訪內地院校及學術機構,不少更擔任名譽教授及顧問。我們也與不下三十所優秀的內地教研機構簽訂學術交流協議,成立了多個跨學科的聯合研究中心,更與內地院校合作開辦多項高級學位課程。

內地發展近年突飛猛進,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只會越來越密切。中大將會秉承過去的傳統,發揮早已建立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與內地院校的合作,為特區和國家造就更多人才,創造更多新知,提供更多服務。

3.中文大學有甚麼長期目標?現時有甚麼計劃去達成這些目標?

大學的長期目標(vision)和使命(mission),在網上和主要的大學刊物如《概況》等,都可以找到,我不在這裡重覆了。新同學可能不知道,大學於去年慶祝成立四十周年時,已經為未來的十年訂下了願景,作為我們中、短期的工作目標。

概括地說,我們希望在十年內藉著教學、研究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成績,成為全港研究型綜合大學之首,並在全國及亞太地區內居領導地位。

再細緻一點,就是說我們希望全部課程都能吸納本港最優秀的學生,以及相當多來自外地的精英學生;部分課程要在亞太區內名列前茅,少數課程更要在國際上 取得卓越稱譽。無論是本科或是研究院課程,我們都要增收來自內地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換生人數也應大為增加。而為了維持本科課程的質素,更好地與國際主流制度接軌,我們將會回復四年制。

研究活動方面,我們希望數量相當的研究人員可於他們的專科範圍進佔國際領先地位;在少數專科領域內,中大更要成為具國際聲譽的卓越學科中心。

我們要為政府和公共機構提供高水準的諮詢顧問服務和專業服務;要探索與本地其他專上院校深入合作的途徑,以達至臨界規模(critical mass);也要不斷改良我們的管治和行政,繼續保持高效益、高效率和問責性。

我們最近大力推動校園和收生的「國際化」,游說更多社會人士贊助內地生和交換生的獎學金;又與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合力提供更優質的研究院課程;大學的新行政架構也剛於十月推出。

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實現大學的十年願景,其他的計劃,也會在醞釀成熟後陸續推出。

4.校長可否談談上任數月以來對新工作有何感覺?

上任的首三個月裡,我忙於會見不同的學生團體,校友組織,教職員代表,校董會成員,以及教育界和傳媒界的朋友,以增進彼此的認識和溝通。這段期間也有極多公事上的應酬和禮節性的拜訪,日程排得滿滿的,有時真令人透不過氣來。但我也從中體會到中大在香港享有的良好聲譽,以及社會對我們的極高期望;發覺無論是教研或是學生質素方面,我們都很有水準;另方面我也深深領略到大學日常運作的千頭萬緒,幸好大部分的教職員都是精練能幹的,對中大也有極強的歸屬感。所以總的來說,我覺得中大是一所潛質極優厚的大學。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希望可以在制訂發展方向和發展優次這個層面上,貢獻我的經驗,也希望可以為中大開拓新的社會資源,去應付各項發展所需。至於在日常管理的層面,就不能不依靠各級同事的全力支援。他們都是極有效率的,我對他們充滿信心。

 

©2003 CUHK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Terms under which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to you.
Read our privacy guidelines.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