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精巧
的「藍芽」組件
新一代節能可控
機械式壓力機的
設計與製造
無線ad-hoc網絡
光世界的疑難
與突破
IT人講IT
第五期 出版日:二零零五年九月
光世界的疑難與突破


今年2月份出版的權威科學雜誌Nature裏,來自英特爾(Intel)公司的科學家成功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用硅(Silicon)製成的連續性激光器(Laser)。一直以來,硅是製造「集成電路」的主要材料,但是由於硅本身的某些光學特性尚未解決,因此它在激光器上的應用仍非常有限。

在光纖通訊方面,激光器是個相當重要的元件。它能提供光源,將高速電訊號轉換成光訊號,透過光纖傳到遠方。製成激光器的材料,最基本條件是可用來放大光訊號。傳統激光器都是利用半導體合成材料製成 (例如鋁、銦、磷和砷等) , 而以硅來製造激光器是科學家多年來的夢想和研究方向。

早在2003年,美國的科學家已經嘗試利用硅原子的共振特性,將一個光子複製成兩個甚至多個光子,在硅物料上直接放大光訊號。但是在實驗過程中,由於某些不明原因,科學家並未能得到預期效果。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的曾漢奇教授和梁德強博士,最近通過實驗成功找出了為何未能製成硅激光器的箇中原因。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率先在2004年4月份的國際科學文獻-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發表。原來,如果通過硅的光子數量過多,雖然有一部份的光子會被放大,但是也有一部份的光子會同時被硅原子所吸收,透過能量轉換,就會變成過剩電子。而這些過剩電子又會轉過頭來吸收更多的光子。當被吸收的光子數量比複製的光子數量更多時,整體上就失去了放大光子的效能。

   

基於以上發現,他們成功破解了難題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用硅的光放大器。輸出的光訊號比輸入的大了六倍。該研究成果也已在2004年10月份的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發表。他們在實驗中使用了光脈衝(pulse)替代了一般使用的連續光訊號,大大減低了被吸收的光子數量。由於過剩電子數量的遞減,被放大的光子比被吸收的光子更多,因此硅就能夠用來放大光訊號。及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也用同樣的原理造出了脈衝性硅激光器。而最近,英特爾的研究人員更使用了另一方法抽取出硅裡面的過剩電子,從而製造出第一台硅連續激光器。

為何用硅製造的激光器有此吸引力呢?舉個例子,雖然現代微處理器(CPU)的時鐘頻率(Clock)一直不斷增加,但電腦的整體速率卻受制於微處理器與存儲器之間的資料傳輸速度。兩者之間的接口一般都是使用銅導線以電子形式進行數據交換,因此也受制於銅線本身的有限傳輸速率。如果將電子訊號轉換成光,資料傳輸速率便能大大提高。並且,由於微處理器和存儲器都是用硅製做的,硅激光器便能夠和其他電子元件相結合,從而設計出光電子芯片。此外,電腦系統和週邊設備如顯示器,DVD機等的數據交換也是以電子形式進行,如果能將該電訊號轉換成光訊號再透過光纖送出,傳輸速度將會快上幾千甚至萬倍。

由於硅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質(可以從沙石中提煉出來),因此用硅製做光器件的成本就變得非常低。硅激光器的出現,價格低廉的通訊服務在不久的將可望實現。

資料來源:電子工程學系

上一篇  下一篇

©2003 CUHK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Terms under which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to you.
Read our privacy guidelines. Contact us.